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机械工程攻读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3-06-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培养方案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学生类型

普通硕士

所属专业

机械工程

方案名称

机械工程攻读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起始时间

2022-08-01

必修学分

25.0

总学分

32.0



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机械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有志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具有本学科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理兼容的通识基础,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产出在机械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先进性的创新成果的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面向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舰船、核电、汽车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瞄准高效率、高精度、特种复合加工技术,大型化、微型化、复合化加工技术,创新高速/超高速高效高精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高速高效加工刀具及工具系统、精密微细磨料水射流加工理论、水射流-特种激光多能场耦合加工理论、超声波和电火花特种加工理论、新型超硬刀具与陶瓷刀具设计制造理论、高速/超高速切削理论、超高速机床设计理论与装备、石材高效加工、光电子材料精密和超精密磨削、增材制造技术、海洋工程与发电装备,深海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专用设备等。

02 机械电子工程
面向微机电系统和光机电集成系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机电领域交叉学科与国际科学前沿,围绕机电系统智能检测、诊断与控制,智能制造系统与数控技术,机电系统虚拟工程,精密机械与智能仪器等领域的基础科研问题和工程应用挑战,重点开展微纳操作、制造与控制,精密智能仪器与装备,智能机器人技术,核电装备,核电系统监测与控制技术,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医工交叉科学等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面向高端智能制造国家重大需求和机械设计领域国际科学前沿,以复杂机械产品及智能机械装备创新设计、功能分析与性能控制为目标,运用最新设计、测试、分析、仿真等技术研究各种机器(人)、机构及其零件的创新设计方法、工作原理、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强度与寿命、振动与噪声、摩擦与磨损、润滑与密封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数字化设计及虚拟样机技术、机械振动噪声分析、监测与控制和新能源转换技术与设备节能等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04 车辆工程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方向应用动力学理论、振动与噪声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进行汽车NVH性能分析与研究;汽车动力性能匹配方向通过车用发动机阿特金森循环、动力电池分析与管理等实现车用动力及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智能车辆控制方向应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信号处理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车身先进成形及装配质量控制技术、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等方向的研究。

05 机械制造工业工程
以制造企业为背景,以制造系统为对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规划、过程优化、控制管理、分析评价、改善创新,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设计、生产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系统集成、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06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
主要开展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产品成型数值模拟、智能数控加工与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虚拟样机技术,虚拟产品开发与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产品及其制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实现,(虚拟)产品的成形过程的数值仿真,复杂零件的3D打印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加工过程仿真、加工效率、加工质量分析、检测与补偿方法,典型复杂曲面类产品的CAD/CAM系统、信息集成技术、专用制造技术及智能装备。

07 化工过程机械
主要包括失效与安全服役技术、过程设备高效技术和流体机械与控制技术三个方向,具体为过程设备失效与安全服役理论和技术,过程设备的风险分析与结构完整性评定,高效过程设备及模拟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及设备、微型过程设备技术,流体机械结构动力学行为及控制技术,机械设备振动抑制及控制技术过程流体机械动态特性及优化技术。

08 人工智能
研究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融合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在掌握制造基础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主攻制造系统的智能传感与感知、智能工业物联网、工业时间敏感网络、工业大数据、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制造服务、信息物理融合等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应用难题,应用于智能装备的设计、制造、运行与维护;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使用;智能工厂的设计、实施及智能管控;面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

09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含医工交叉)
面向智能制造国家重大需求和机器人领域国际科学前沿,聚焦智能控制、信息传感、计算机、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与制造业融合应用,机器人设计、控制、交互及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加工系统、智能传感与感知、智能工业物联网、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制造服务、数字化仿真与分析、信息物理融合以及特种作业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10工业设计
绿色生态与产品设计方向以绿色设计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研究基于减轻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利用的绿色设计技术、工艺或产品。产品与人机交互系统设计研方向主要运用设计学、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研究组成人机系统的产品和人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机协调的产品设计方法和策略;设计理论与设计美学方向研究基于美学的现代设计理论,研究设计观念、设计现象和评价的美学方法,设计审美水平的综合理论研究等。

培养方式

研究生各阶段的培养实施导师团队育人工程的指导方式。鼓励组建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交叉互补型导师团队,选聘国内外行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研究生培养,构建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体系,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研究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学术规范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探索精神、学术创新意识、独立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指导教师和导师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博士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博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订完成。

学习年限

硕士: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4 年
普通硕士研究生:可提前申请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具体要求如下:
(1)已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分,课程总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2)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中期考核成绩为“优秀”;
(3)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二区以上SCI收录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1篇。
(4)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盲审结果不能有异议。

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硕士:总学分≥ 32 学分,必修学分≥25 学分
课程设置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2 ,其中必修不少于25学分(含前沿讲座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讨论班1学分,海外学分1学分)。

1. 必修课(学位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专业外语 2学分。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 1学分

学位基础课模块一(至少选择两门):
G190001 概率与数理统计 3学分
G190002 工程中的矩阵理论 3学分
G190003 数学物理方法 3学分
G190004 数值分析 3学分
学位基础课模块二(至少选择一门):
0410027 高等动力学 3学分
0410044 振动分析与控制 2学分
0410050 Finite Element Method 3学分
0410076 高等流体力学 3学分

学位专业课模块(至少选择一门):
0410008 CAD/CAM/CAE一体化技术 3学分
0410018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3学分
0410034 Digital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3学分
0410041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3学分
0410049 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技术 3学分
0410061 现代控制理论 3学分
0410075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3学分

培养方案中有1门及以上全英文教学必修课程的,相应专业研究生修读并通过课程考核,成绩优良,成绩在良好及以上(五级制成绩)或大于等于80分(百分制成绩),且该课程成绩在班级排名前15%,可免修专业外语。

2. 选修课(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至少修读不少于2门的专业选修课。
非专业选修课: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至少修读1门公共选修课或1门跨培养单位选修课(威海校区可修读跨专业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作为选修课计2学分;体育课作为选修课计1学分。

3.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1-2门。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培养环节
前沿讲座,2.0学分
2学分。(1)目的、范围和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主要研讨本学科重大学术课题与前沿性课题以及可供深度探讨的热点课题,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术发展或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了解,积极参与本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导师或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专家主讲,亦可由硕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2)前沿讲座方式及次数:以专家和学生讲授交叉进行。要求学生参加专家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主讲不得少于2次,提倡并鼓励双语讲座。(3)考核方式:听完讲座现场完成讲座记录。最后课程成绩=出勤成绩*60%+导师组根据学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40%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其中出勤成绩由辅导员老师按照出勤记录确定。
讨论班,1.0学分
计1学分。讨论班指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生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一般由导师组织、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讨论班定期举行,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讨论班是一种极具研究强度的学习形式,鼓励以学术组会、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旨在通过参与者的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养成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讨论班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指导形式,鼓励导师或导师组依托讨论班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指导。 要求第三学期(硕士研究生自第三学期开始)第二周周四之前以科研团队或课题组为单位提交本学期讨论班计划,每班不少于10个学生(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每次讨论班应有完整记录(纸质版)。要求应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讨论班,参加讨论班次数不少于10次,由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或导师在第七学期末或提交毕业申请之前根据学生在讨论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 “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
社会实践,1.0学分
计1学分,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各学科可根据学科实际,鼓励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研究生学术创新精神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 具体要求:(1)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和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研究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和专业有关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2)社会实践必须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考核办法: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学科组考核。 以前3名身份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以上,可折算1学分。
海外学分,1.0学分
国际化经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计1学分。 海外学分的认定包括出国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海外课程学习、暑期学校、高端论坛、出境或在境内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论坛和短期国际学术会议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通过出国交流、联合培养等形式获得本专业海外课程成绩可置换相关课程学分并免修海外学分。 海外学分认定标准(满足以下各项要求所获得学分可累计,累计超过1学分计1学分,不足1学分该培养环节成绩为“不通过”,满1学分成绩为“通过”): (1)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且学生本人做全英文口头报告计1学分,需提供会议邀请函、现场照片(或视频)等证明材料。 (2)参加境外高校暑期学校项目且项目周期为1周以上者计1学分,不足1周者计0.5学分; (3)参加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科研实习或交换项目 3个月以上计1分; (4)担任国际组织或海外召开的国际会议等活动的志愿者工作3天以上者计0.5学分; (5)校内暑期学校海外教师的英文课程或全英文讲座每16学时计0.5学分。
三助一辅,0.0学分
不计学分,研究生在各学位攻读阶段应参加“三助一辅”工作。各学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培养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将“三助一辅”工作要求与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相结合,发挥育人合力,助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具体按照《山东大学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山大研字〔2019〕67号)执行。
入学教育,0.0学分
不计学分,研究生入学后修读《研究生基本素养》通识课,为必修环节。培养单位围绕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校情院情、培养管理、校规校纪、学术素养、安全和公寓文化、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科学设置课程、课时。

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由学科中期筛选领导小组对硕士生进行考核,获得考核合格以上成绩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具体实施办法按研究生院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br>为完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核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学院进一步规范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原则上硕士生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安排,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组织实施硕士生中期考核。硕士生中期考核按照当年招生人数分组进行,每组设组长一人,秘书一人,负责统筹安排本组考核工作,以及材料收集和审核工作。原则上当年有学生参加中期考核的导师必须参加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硕士中期考核安排在6月中旬进行。硕士中期考核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四种。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实际参加人数的30%,暂缓通过和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实际参加人数的5%。暂缓通过的硕士研究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在当年9月上旬进行第二次中期考核。第二次考核仍不能通过者及第一次考核不通过者参加下一年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br>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 论文应是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由申请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
  (2)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有一年的撰写时间,硕士学位论文一般2-5万字。

2.文献综述:
硕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硕士论文的质量、水平、价值,做好此项工作至关重要。论文选题应注意在生产实际和学术理论上具有意义。在选题范围内,要求硕士研究生广泛调查研究、系统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科技发展情况作出文献综述。检索文献资料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篇数不少于30%;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办法按照上述方式执行。

4.论文答辩:研究生答辩材料准备、答辩申请及答辩过程按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5.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成果要求,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发表SCI/EI收录或T1级、T2级、T3级期刊论文前2位1篇(若学生为第二位,第一位必须为学生本人导师)。
(2)获授权发明专利前两位1项(若学生为第二位,第一位必须为学生本人导师)。
(3)以第一作者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做报告1次。
注:
(1)论文必须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大学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以山东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学术会议论文或作报告、创新创业大赛、设计类大赛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山东大学为前三位。
(2)论文分区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和公布的SCI论文数据为依据。T1、T2、T3级期刊参照中国科协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需提供论文录用证明。

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海外学分、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