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攻读 机械 (专业或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3-06-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培养方案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学生类型

普通专业硕士

所属专业

机械

方案名称

攻读 机械 (专业或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起始时间

2022-08-01

必修学分

25.0

总学分

32.0



培养目标

(一)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山东制造业水平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以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根本任务,以机械领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与相关交叉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 基本要求
1. 品德素质:学习和掌握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2. 知识结构:掌握机械与相关交叉学科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机械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机械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基本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解决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能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可胜任机械工程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领域简介

01机械工程:
02 车辆工程
03 机械制造工业工程

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或工作现场完成,学位论文应坚持实际应用导向。
2.实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由校内导师全面负责,校外或交叉学科导师承担和参与实践性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环节指导。学位论文封面写明企业导师姓名。
3.鼓励多学科交叉。鼓励根据培养需要跨领域选课,吸收不同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 3年, 最长学习年限: 4年
非全日制硕士: 3年, 最长学习年限: 5年
允许申请提前3个月、6个月、9个月或12个月毕业,具体要求如下:
(1)已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分,课程总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2)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中期考核成绩为“优秀”;
(3)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1篇。
(4)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盲审结果不能有异议。

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 32 学分,必修学分≥ 25 学分

课程设置

学位课(必修课),共12学分: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3)科技英语,3学分;
(4)工程数学,3学分;
(5)工程伦理 ,2学分;
(6)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 1学分。

研究方法与实践类课程模块(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选择一门)
0410008 CAD/CAM/CAE一体化技术 3学分
0410018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3学分
0410028 机电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仿真 3学分
0410040优化设计技术及应用 3学分
0410057生产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 2学分
0410059车辆动力学 3学分
0410081 计算流体力学 2学分

培养环节,共11学分:
(1)专业实践,计8学分;
(2)海外学分,计1学分
(3)创新创业教育,计2学分:可通过选修学校公共课程《创新创业》获得学分;以团队前2位身份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的三等以上奖励计2分。

选修课:
包括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各培养单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特色培养项目组织开设的选修课程。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攻读硕士学位补修本科阶段)。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培养环节
海外学分,1.0学分
国际化经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计1学分。 海外学分的认定包括出国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海外课程学习、暑期学校、高端论坛、出境或在境内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论坛和短期国际学术会议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通过出国交流、联合培养等形式获得本专业海外课程成绩可置换相关课程学分并免修海外学分。 海外学分认定标准(满足以下各项要求所获得学分可累计,累计超过1学分计1学分,不足1学分该培养环节成绩为“不通过”,满1学分成绩为“通过”): (1)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且学生本人做全英文口头报告计1学分,需提供会议邀请函、现场照片(或视频)等证明材料。 (2)参加境外高校暑期学校项目且项目周期为1周以上者计1学分,不足1周者计0.5学分; (3)参加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科研实习或交换项目 3个月以上计1分; (4)担任国际组织或海外召开的国际会议等活动的志愿者工作3天以上者计0.5学分; (5)校内暑期学校海外教师的英文课程或全英文讲座每16学时计0.5学分。
入学教育,0.0学分
不计学分,确定不同层次和学习方式研究生入学教育形式,培养和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2.0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备环节,计2学分。 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实践创新、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实践环节)以慕课的形式由学校组织开设。以团队前2位身份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的三等以上奖励计2分。
专业实践,8.0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有不少于1学年的岗位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完成8000字左右的企业实践报告(含相关的实践现场照片)。专业实践学分为8学分。 学院对专业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重视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及监控。专业实践执行导师负责制,并由学院组织学科负责人和骨干老师组成专业实践考核小组对专业实践分段检查。专业实践前,在第二学期末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考核小组对实践计划可行性进行检查;实践期间第四学期结合研究生中期筛选进行专业实践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需提交“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进展情况表”,由中期筛选学科考核小组对进展情况进行考核,纳入中期筛选考核项目之一,考核不通过者不能通过中期筛选;实践结束后要撰写实践报告,由导师根据学生具体实践情况给出成绩,由学院专业实践考核小组集中检查,以确保实践质量。

中期考核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全面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及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并着重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情况。第四学期由学院组织中期筛选导师小组对硕士生进行考核。学生参加中期检查时,提交专业实践报告、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考核内容包括入学以来的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学科综合考试、专业实践等。具体实施办法按研究生院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br>为完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核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学院进一步规范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原则上硕士生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安排,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组织实施硕士生中期考核。硕士生中期考核按照当年招生人数分组进行,每组设组长一人,秘书一人,负责统筹安排本组考核工作,以及材料收集和审核工作。原则上当年有学生参加中期考核的导师必须参加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硕士中期考核安排在6月中旬进行。硕士中期考核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四种。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实际参加人数的30%,暂缓通过和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实际参加人数的5%。暂缓通过的硕士研究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在当年9月上旬进行第二次中期考核。第二次考核仍不能通过者及第一次考核不通过者参加下一年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br>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目的是使研究生在工程设计、工程开发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应保证有不少于一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必须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既不能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能是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密切结合实际,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或实践过程,能够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领域发展趋势和先进理念,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该选题要能体现对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论文开题之前需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
2、开题报告:在熟悉掌握主攻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开题报告,于第三学期在课题组和相应的学科专业内公开进行开题,广泛听取意见。开题报告通过者,正式进入学位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两个月内进行修改,再度进行开题报告。
3、中期检查:论文研究阶段每隔1~2个月硕士生向导师及有关专家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由导师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的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以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
4、学位论文形式: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应采用纸质报告形式,可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多种多样,如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字符数一般不少于20000字。
5. 论文评审和答辩: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6.创新成果要求,在学期间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发表SCI/EI收录或T1级、T2级、T3级期刊论文前两位1篇(若学生为第二位,第一位必须为学生本人导师),或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2)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前两位1项,或外观设计外专利前两位2项(若学生为第二位,第一位必须为学生本人导师)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及以上前两位、国家级铜奖或省级一等奖第一位。
(4)以第一作者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做报告1次。
注:
(1)所有论文必须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大学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以山东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学术会议论文或作报告、创新创业大赛、设计类大赛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山东大学为前三位。
(2)论文分区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和公布的SCI论文数据为依据。T1、T2、T3级期刊参照中国科协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需提供论文录用证明。

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海外学分、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