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管理办法

首页 >> 人才培养 >> 管理办法 >> 正文

攻读 机械 (专业或领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3-06-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培养方案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学生类型

普通专业博士

所属专业

机械

方案名称

攻读 机械 (专业或领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起始时间

2022-08-01

必修学分

13.0

总学分

15.0



培养目标

(一)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山东制造业水平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在机械与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二) 基本要求
1. 品德素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2. 知识结构:掌握机械与相关交叉学科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机械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机械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基本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解决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能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可胜任机械工程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领域简介

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2 机械电子工程
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4 车辆工程
05 机械制造工业工程
06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
07 化工过程机械
08 人工智能
09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含医工交叉)
10工业设计
11    控制工程
12.先进激光系统及激光生物医学
13.光电传感、感知与量子信息探测系统
14.智能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15.光电子集成系统设计

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或工作现场完成,学位论文应坚持实际应用导向。
2.实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由校内导师全面负责,校外或交叉学科导师承担和参与实践性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环节指导。学位论文封面写明企业导师姓名。
3.鼓励多学科交叉。鼓励根据培养需要跨领域选课,吸收不同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 4年, 最长学习年限: 6年
非全日制博士: 4年, 最长学习年限: 6年
提前毕业要求:
在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基础上,在学期间再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
达到以上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1年。

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博士:总学分≥ 15 学分,必修学分≥ 13 学分

课程设置:
1 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3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学分
专业英语翻译与写作 2学分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 1学分
前沿讲座 5学分
海外学分 1学分
讨论班 1学分
机械工程前沿科学与技术研究案例分析 1学分

2 选修课, 不少于2学分。

培养环节
前沿讲座,5.0学分
5学分。(1)目的、范围和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由导师或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专家主讲,亦可由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2)前沿讲座方式及次数:以专家和学生讲授交叉进行。要求学生参加专家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主讲不得少于5次,提倡并鼓励双语讲座。(3)考核方式:听完讲座现场完成讲座记录报告,由研究生辅导员审核最终参加场次,最后由导师组根据学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 “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
讨论班,1.0学分
计1学分。讨论班指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生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一般由导师组织、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讨论班定期举行,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讨论班是一种极具研究强度的学习形式,鼓励以学术组会、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旨在通过参与者的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养成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讨论班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指导形式,鼓励导师或导师组依托讨论班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指导。 要求第二学期(博士研究生自第二学期开始)第二周周四之前以科研团队或课题组为单位提交本学期讨论班计划,每班不少于10个学生(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每次讨论班应有完整记录(纸质版)。要求应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讨论班,参加讨论班次数不少于16次(原来10次),由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或导师在第七学期末或提交毕业申请之前根据学生在讨论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 “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
海外学分,1.0学分
国际化经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计1学分。 海外学分的认定包括出国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海外课程学习、暑期学校、高端论坛、出境或在境内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论坛和短期国际学术会议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通过出国交流、联合培养等形式获得本专业海外课程成绩可置换相关课程学分并免修海外学分。 海外学分认定标准(满足以下各项要求所获得学分可累计,累计超过1学分计1学分,不足1学分该培养环节成绩为“不通过”,满1学分成绩为“通过”): (1)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且学生本人做全英文口头报告计1学分,需提供会议邀请函、现场照片(或视频)等证明材料。 (2)参加境外高校暑期学校项目且项目周期为1周以上者计1学分,不足1周者计0.5学分; (3)参加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科研实习或交换项目 3个月以上计1分; (4)担任国际组织或海外召开的国际会议等活动的志愿者工作3天以上者计0.5学分; (5)校内暑期学校海外教师的英文课程或全英文讲座每16学时计0.5学分。
三助一辅,0.0学分
不计学分,研究生在各学位攻读阶段应参加“三助一辅”工作。各学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培养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将“三助一辅”工作要求与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相结合,发挥育人合力,助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具体按照《山东大学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山大研字〔2019〕67号)执行。
入学教育,0.0学分
不计学分,确定不同层次和学习方式研究生入学教育形式,培养和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预答辩,0.0学分
研究生实行预答辩,具体按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全面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要进行一次德、智、体全面的综合考核,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主要考核内容包括: 1.审核其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考试成绩及学分是否修满。2.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素质及工作作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是否达到博士生的要求。3.考核小组由导师指导小组组成,接受考核的博士生其导师不得任组长。4.中期考核要注重实效,考核方式应有利于鉴别优劣和促进提高培养质量。中期考核合格者准予继续培养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攻读博士学位,按有关规定处理。具体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院和学院相关文件要求。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双导师制:实行由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为主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
2.论文选题: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应涉及复杂机电产品、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选题应强调工程应用价值,应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工程和技术问题,追求基础专业理论的应用;应体现机械与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和先进理念。学位论文应能够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创新性主要体现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3.文献综述:在选题范围内,要求广泛调查研究、系统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1.5万字。
4.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可以结合项目或技术报告进行。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存在问题、课题研究计划、详细研究方案、创新点和参考资料等。经审核小组审核通过后,按计划进行研究。
5.定期检查制度:每间隔2个月,要求博士生在本专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由导师、企业合作导师及相关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小组对论文研究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和难点给予及时指导,以便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6.论文预答辩及答辩:学位论文应在毕业前两个月以前完成,由指导教师(组)组织预答辩,提交导师审阅同意并经评阅人评阅后,方可参加答辩。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7. 创新成果要求
在学期间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发表的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1)发表期刊论文(含SCI/EI收录、T1级、T2级期刊)(工业设计方向SCI/SSCI/A&HCI/EI/CSSCI收录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3篇及以上,其中SCI收录或T1级期刊(工业设计方向SCI/SSCI/A&HCI/CSSCI)论文至少1篇;
(2)发表期刊论文(含SCI/EI收录、T1级、T2级期刊)(工业设计方向SCI/SSCI/A&HCI/EI/CSSCI收录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2篇,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授权发明专利前两位1项(若学生为第二位,第一位必须为学生本人导师);
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及以上第一位。
③发表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1篇或优秀会议报告1次。
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有获奖证书)或省部级科技奖励学生身份获奖人排序首位。
⑤作为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发布稿或报批终稿的起草人,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发布稿或报批终稿的起草人中学生身份起草人排序首位。
注:
(1)论文必须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大学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以山东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学术会议论文或作报告、创新创业大赛、设计类大赛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山东大学为前三位。
(2)论文分区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和公布的SCI论文数据为依据。T1、T2、T3级期刊参照中国科协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需提供论文录用证明。

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前沿讲座、讨论班、海外学分、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证书。

备注